项目空间:杨凯 杨凯, 11月 19, 2016 - 12月 18, 2016

展览现场图

展览现场图

展览现场图

杨凯,自拍,2016,宝丽来相纸,综合材料,45 x 45 厘米

展览现场图

展览现场图

展览现场图

展览现场图

杨凯,为爱有因 NO.1,2013,宣纸木板,水墨,110 x 75 厘米

杨凯,果熟图,2016,绢本水墨,亚克力,84 x 122 厘米

关于

11月19日于北京德萨画廊的《YANG KAI》作为启动项目,拉开了艺术家杨凯的一系列项目的帷幕。它抛出一个问题,即网络的信息是如何让人们丧失他们在现实中保有的主体性的?

在有限的空间内,展览被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自拍”系列,艺术家将自己的形象和友人、明星的形象混合,并以特殊的手法将其输出在宝丽来相纸上,旁边配以证明这位虚拟人物的物证——一张刊登这位人物故事的杂志的内页、一枚这位人物佩带过的胸针,抑或一张支持这个人物竞选总统的选票。另一部分则制造了一个情境:昏黄灯光照射在红色的墙壁上、绿色靠垫的伊姆斯牌椅子,折射在磨砂玻璃上的迪斯科球光斑,闪闪发光的橘红色迈凯伦(McLaren)跑车,已被政府勒令关闭英国著名夜店Fabric的音乐曲目——这些物暗示着一个生活于英国、身段时髦、奢侈豪华、热衷享乐的“影子”曾穿梭、流连于其间。椅子上堆放着的纸张上的小说文字纪录了这位才子型艺术家短暂的一生:他是一位风头正劲的华裔青年艺术家,经历过世俗的成功,最后选择于工作室内结束自己的生命。夹杂其间的,是对另两位“素人艺术家”——一位和尚和一位日本色情影片演员——生命状态的描述文本:展场一角的三幅作品,便源自于三名虚构艺术家之手(他们均“巧合”地同样唤名为“YANG KAI”)。而他们在网络上留下的信息痕迹,在展场另一端的世界地图上如电脑弹窗般弹开,声响似乎布满了整个喧嚣的世界。

展览并未邀请观众沉浸于虚构的氛围之中。相反,“自拍”系列中合成的脸庞残留下许多人工痕迹;英国的“才子艺术家”的房间摆放着对这个人物生平的说明。艺术家逻辑上的陌生化处理——抑或“漏洞”——驱逐着人们的目光,告诉他们,他们所见并非现实存在之物,而是被信息所虚拟的替代物和象征。由此,信息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位置颠倒了,或者说,展览提出了一个新版本的“洞穴说”:现实中的一切都显得可疑,而或许远方存在着一个由数据构成的“真实”世界,在展场以外盘旋着。的确,如果你有充分的耐心,愿意花费功夫动动手指在手机的搜索引擎上寻觅,你会发现,那一面“地图信息墙”上的大部分内容我们都能在网络中找到一模一样的帖子——它们才是展场中少见的、“真实”的现成物。

 

请按此在线浏览图录
请按此查看更多有关杨凯的信息和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