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德萨画廊荣幸地呈现香港艺术家苏咏宝在画廊举办的首个展《由体而始,至体而成,自体而过》,同时以此为第三届德萨艺术家驻留项目(deSAR)画上句点。展览将延续艺术家对中医药材的持续探索,展出一系列最新创作的雕塑、经过精细雕刻的石膏以及大型沉浸式装置作品。展览通过对粟米须这一常见药材的深入探究和多样运用,虚构了一个考古现实,以全新视角审视时空与逻辑。展览将于9月7日週六开幕。
走入画廊,观众将邂逅由黏土及粟米棒制成的石化的栖息地和类似史前甲壳类动物的化石骨头。掩埋在黏土中的粟米芯在烧製过程中解体,留下鳞片状起伏的凹凸,仿佛一种古老未知的的动物或者昆虫。这些误导性的黏土雕塑叙述了一类高度进化的物种在这片土地上漫游的往昔。在现代考古学的伪装下,这些作品引导观众考量另一种现实,另一种时间尺度,思考自身认知能力裡的固有谬论。
沉浸式装置作品《由体而始,至体而成,自体而过》继续丰富这个关于粟米动物的架空叙事。这件装置作品长8米,形似蚕茧,主要由乾燥的粟米须製成。粟米须原本是粟米的外壳。经过长达两个多月的手工拆解与编织,粟米须从一种粗糙的杂草状存在转变成为轻薄透风的编织网。由此制成的粟茧富有动态,呼吸自如,如生物般自发地佔据画廊内的墙面、地板及天花板。观众步入茧的空间,立刻被粟米须微甜的麝香气味所缠绕,被光线的刹那变换所打动。这种体验倒置了我们与粟米须的关系,我们无法像往常一样向下打量,因而尺度被剧烈放大。在粟茧之内,个体仰视这个包围自身的整体,身体如同被缩放至幼虫的尺度。在这一扭曲的世界观中穿行,我们不断直面关乎物质、关乎自身与物质的相对关係的拷问,从而质疑所谓生命与非生命、假象与真实的本质。
最后展出的《变形的状态》则是艺术家在石膏上雕刻而成的最新雕塑创作。作品描绘了粟米须分解与重组的物理过程,肌理柔和,有著如同画作般的质感。作品试图讨论新生的萌发,亦意欲引导我们再次考量对生命与非生命的感知, 以此点题并结束此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