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德薩畫廊欣然呈獻駐香港及上海藝術家陳品陶aka AznGothBoy個展「製琴師與裁縫 I: 原始人,文人,滅相者」,為德薩第五個年度藝術家駐留項目(deSAR)收官。展覽由一系列裝置、雕塑及繪畫作品組成,穿插在巨大的單向迷宮之中。人造草坪上的作品被醫用窗簾包圍,一同營造出一片污濁、且後災難式的「閾限空間」(Liminal Space),以及一個有著模糊的社會規範及現實感知的想象維度。展覽在後科學、後網絡時代的虛無主義背景之下探討厄洛斯(Eros)、桑納托斯(Thanatos)、以及後世俗主義(post-secularism),透過沈浸式Live Action Role Play(實境角色扮演遊戲)般的視覺體驗,引導觀者感知人性的對抗。「製琴師與裁縫 I: 原始人,文人,滅相者」將於9月18日開幕,展出至10月2日。
資本現實主義與由科技驅動下信息與商品的惡性通脹加劇了21世紀中不斷擴大人類存在的虛無狀態。物件與圖像經過無窮無盡的大規模複製循環處理,直至成為空容器,隨時準備被挪用和重新創造。透過對比高精準機械生產的現成物及人類肢體的原始性質,藝術家旨在創造一個明顯虛假和人造的環境,同時對該環境做出一種有意為之的幼稚和本能的反應,從而刺激人類原始慾望與加速主義技術發展之間的緊張關係,呈獻對當代生活中唯物主義、靈性及身體的誇張表述。
甫入畫廊,觀者即被三個神秘的身影從通道的不同方向擋住迷宮的入口。陳品陶的《Helmethead》及 《Drumheads 001》為一系列雕塑作品,透過對自行車頭盔、MMA拳擊手套和爵士鼓等易於辨認的現成物的再構想探索人物形象,發揮物體超越自身的無限潛能。人形作品在借鑒現成物的形式要素的同時保留了其能量,無論是運動的、暴力的、與性相關的,皆成為充滿能量的實體,潛伏在迷宮周圍。
穿過鬆散的樹枝和懸掛的藤蔓,迷宮中呈獻一系列傳達相似意涵的繪畫作品。名為《Caveman》的手指繪畫系列描繪了想像出的生物所表現的各種本能和不雅的行為,例如暴力、色情與生存的本能。作品系列模仿了兒童繪畫的稚嫩審美。對於藝術家而言,兒童繪畫中秩序和壓抑的缺失象徵著一種未經過成年社會和道德改造的最基礎的心態,是人類原始形態的再現。作品兩側的玻璃牆面被貼上反光紙,上方描繪天使,下方則描繪痛苦。透過對天堂和地獄的天真詮釋,藝術家對通常被簡化的道德規範及其對人類原始慾望的阻礙做出評論。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普及,人們不再需要客觀事實,因為選擇偏見成為一種更加方便的選項。陳品陶的《Material Prosthetics》雕塑及繪畫系列推測出後網絡、後真相時代人們對科學以及健康的盲目崇拜。以健康科學的普及為例,該系列作品將實驗室和藥品的醫學影像與被賦予浪漫意義的花草並置,表現人們對健康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狂熱癡迷。作品暗指健康的資本主義商業化,闡明21世紀後世俗主義的科學信仰,且諷刺其缺乏事實基礎。
手、生殖器和各種有翅膀的生物,如鳥類、飛蛾和微小的天使雕像是整個展覽中反覆使用的符號。男性生殖器代表現代人類的愛慾及性心理崇拜,手和帶翅膀的生物則是整個展覽空間設計中嵌入的元敘事。展覽在沈浸式的形式下模擬了實境角色扮演遊戲,故事線只會在觀者完成路線的過程中逐漸解開。陳品陶作為講故事的人,以作品中假肢和3M手套的方式向觀者們展示自己的手。藝術家將自己創作過程的碎片化洞察力嵌入觀者的體驗中,在手本身和藝術家手所指揮的反復出現的主旋律之間產生交集。
如果手代表藝術家、造物者,帶翅膀的生物則象徵觀者、主體。儘管不知道光指向的方向,鳥類和飛蛾依舊會朝光的方向飛去。動物在展覽所呈獻的病態背景下,暗示了一種潛在的盲目樂觀情緒。光暈在既定的路線中,從遙遠的末端發射而來,指引身處單向迷宮中各處的觀者,而觀者必須沿著這條路逐漸走向光明。
到達迷宮的最終區域,觀者將發現自己被圖騰式的巨大裝置所包圍。陳品陶的《Seraph》系列於盡頭模擬「最後的審判」。作品系列引用基督教聖經中出現的六翼天使(Seraph),由有著動物頭部、人造光環、穿著儀式長袍的四米高雕塑組成。當觀者進入圓圈時,擬人化的實體組成的集體居高臨下地俯視觀者。作為描繪貫穿展覽中反覆出現的天使圖像的實體,該裝置在通道的盡頭試圖回答與生命和死後世界相關的終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