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空間:楊凱 楊凱, Nov 19, 2016 - Dec 18, 2016

展覽現場圖

展覽現場圖

展覽現場圖

楊凱,自拍,2016,寶麗來相紙,綜合材料,45 x 45 厘米

展覽現場圖

展覽現場圖

展覽現場圖

展覽現場圖

楊凱,为愛有因 NO.1,2013,宣紙木板,水墨,110 x 75 厘米

楊凱,果熟圖,2016,絹本水墨,壓克力,84 x 122 厘米

關於

11月19日於北京德薩畫廊的《YANG KAI》作為啟動項目,拉開了藝術家楊凱的一系列項目的帷幕。它拋出一個問題,即網絡的信息是如何讓人們喪失他們在現實中保有的主體性的?

在有限的空間內,展覽被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自拍”系列,藝術家將自己的形象和友人、明星的形象混合,並以特殊的手法將其輸出在寶麗來相紙上,旁邊配以証明這位虛擬人物的物証——一張刊登這位人物故事的雜志的內頁、一枚這位人物佩帶過的胸針,抑或一張支持這個人物競選總統的選票。另一部分則制造了一個情境:昏黃燈光照射在紅色的牆壁上、綠色靠墊的伊姆斯牌椅子,折射在磨砂玻璃上的迪斯科球光斑,閃閃發光的橘紅色邁凱倫(McLaren)跑車,已被政府勒令關閉英國著名夜店Fabric的音樂曲目——這些物暗示著一個生活於英國、身段時髦、奢侈豪華、熱衷享樂的“影子”曾穿梭、流連於其間。椅子上堆放著的紙張上的小說文字紀錄了這位才子型藝術家短暫的一生:他是一位風頭正勁的華裔青年藝術家,經歷過世俗的成功,最后選擇於工作室內結束自己的生命。夾雜其間的,是對另兩位“素人藝術家”——一位和尚和一位日本色情影片演員——生命狀態的描述文本:展場一角的三幅作品,便源自於三名虛構藝術家之手(他們均“巧合”地同樣喚名為“YANG KAI”)。而他們在網絡上留下的信息痕跡,在展場另一端的世界地圖上如電腦彈窗般彈開,聲響似乎布滿了整個喧囂的世界。

展覽並未邀請觀眾沉浸於虛構的氛圍之中。相反,“自拍”系列中合成的臉龐殘留下許多人工痕跡;英國的“才子藝術家”的房間擺放著對這個人物生平的說明。藝術家邏輯上的陌生化處理——抑或“漏洞”——驅逐著人們的目光,告訴他們,他們所見並非現實存在之物,而是被信息所虛擬的替代物和象征。由此,信息世界與真實世界的位置顛倒了,或者說,展覽提出了一個新版本的“洞穴說”:現實中的一切都顯得可疑,而或許遠方存在著一個由數據構成的“真實”世界,在展場以外盤旋著。的確,如果你有充分的耐心,願意花費功夫動動手指在手機的搜索引擎上尋覓,你會發現,那一面“地圖信息牆”上的大部分內容我們都能在網絡中找到一模一樣的帖子——它們才是展場中少見的、“真實”的現成物。

 

請按此在線瀏覽圖錄
請按此查看更多有關楊凱的信息和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