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馬的貞潔 董金玲, Mar 17, 2018 - May 06, 2018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董金玲, 一匹馬的貞潔, 2018. 漢白玉, 207x165 x87cm, 127x130x60cm

董金玲, 一匹馬的貞潔(局部), 2018. 漢白玉, 207x165 x87cm, 127x130x60cm

董金玲, 一匹馬的貞潔(局部), 2018. 漢白玉, 207x165 x87cm, 127x130x60cm

董金玲, 旗幟,2018. 布、漢白玉, 尺寸可變.

董金玲, 旗幟(局部),2018. 布、漢白玉, 尺寸可變.

董金玲, 榮耀No.1, 2018. 布面油畫, 210 x 161 cm.

董金玲, 榮耀 No.2, 2018. 布面油畫, 155 x 105 cm.

董金玲,倖存者筆記,2010. 攝影, 81x81cm.

董金玲,倖存者筆記,2010. 攝影, 81x81cm.

關於

德薩畫廊榮幸地宣佈,我們將於20180317日舉辦藝術家董金玲在北京徳薩畫廊的首個展《一匹馬的貞潔》,此次展覽將展出其全新創作,展覽持續至20180506日。

 

董金玲以「貞潔」為主題切入,進而延伸探討現實世界中人類及各類物種的情感強度與精神缺失之間緊密結合的微妙關係。通過裝置、影像和繪畫作品等創作媒介,藝術家將自古以來與人類關係尤為密切的「馬」作為主角注入此展的核心,呈現即純粹又複雜的表徵,搭建了一座介於現實和精神之間的隱形橋梁。

 

本展覽由一件名為《一匹馬的貞潔》的裝置作品展開序幕。這匹用漢白玉石雕刻而成的馬形裝置,坐落於一樓主展廳當中卻不見其首,被人為分解成了上下兩截,堅強的形象難以掩蓋它與生俱來所散髮出的驕傲氣質,不免暴露了馬匹先天賦有的多重內在情感猶如人類的精神載體。一八八九年一月三日於圖靈居所前的廣場上,德國詩人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採 (Friedrich Nietzsche) 親眼目睹一位車夫在凌虐馬,於是他便走向前去制止並擁抱那匹馬的脖子並落下了眼淚。該畫面與俄國文學作家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 (Fyodor Dostoyevsky) 1866年所著的長篇小說《罪與罰》中主要人物拉斯柯尼科夫 (Raskolnikov) 曾經夢見過的一個情境重合,象徵了由現實中的殘酷事故而引發的憐憫之情感在無形中產生了巨大的張力,似乎影射了我們所認知的道德與非道德兩者之間的衝突。

 

「貞潔」通指個體在思想、言語和行為上保持道德的潔淨,而「潔」則有純淨之意涵。對於董金玲而言,這兩個字所隱含的意義是以道德為基礎的一種對自我的約束和審視。與此同名的創作《貞潔》是一件單頻錄像作品,記錄了一匹被人用繩索控制住的馬,原地站在無邊無際的冰河上不斷的掙扎,只見其下半身局部的形體和馬尾,以及散落於地的幾顆心臟。經由獨立電子音樂人張劍峰特別為此配制背景音效之後,這看似觸目的畫面更深刻地將觀者帶入那令人屏息的沈重氛圍中,與繪畫作品《榮耀》及裝置作品《旗幟》所呈現的莊重儀式感相互呼應。

 

 

《幸存者筆記》是由兩件攝影作品所組成,內容來自於藝術家親身經歷的一段往事。當時在藝術家所旅居的那座城市遍布著惶恐不安的氣氛,戒備森嚴的狀態下隨處可見各種不幸的遭遇在發生,基於種種因素而使之共存於同一個時空環境下。作為那時最普通的一位居民,董金玲必須時時刻刻擔憂那隨時可能會破窗而入的汽油炸彈,因而拍下了當時幾乎凝固的灰暗天空並沖洗了出來,再將雙掌上的皮膚剝下後貼在那照片里天空的位置,然後再將其掃描至電腦後分別打印出來。作品畫面中能夠清晰的看見天空流動的紋路,彷彿還存留著那無法形容的複雜情感。在這場戰爭中沒有榮譽,只有幸存者。

 

董金玲,1986年出生於中國江蘇省,2008年畢業於雲南大學藝術史論專業本科,現工作與生活於北京。近期個展包括:《悲傷》,素元空間,北京,中國(2017);《黑暗是我的養子》,陌上實驗空間,北京,中國(2017);另外,群展包括:《Performance Art as Space Intervention/ Documentaries of Chinese Performance Art》Medo,維也納,奧地利(2017);首屆梅溪國際文化藝術節,禾美術館,長沙,中國(2017);第五屆「UP-ON」國際現場藝術節,A4美術館,成都,中國(2017);一次別離,楊畫廊,北京,中國(2017);NIPAF日本國際行為藝術節 Asia WS–IN: ACT 2016,胡志明,越南(2016);《以身觀身》 行為跨介四人聯展,澳門博物館,澳門,中國(2015)。

 
 

請按此查看更多有關董金玲的信息和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