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體而始,至體而成,自體而過 蘇詠寶, Sep 07, 2019 - Sep 21, 2019

《由體而始,至體而成,自體而過》展覽現場

《由體而始,至體而成,自體而過》於德薩畫廊展覽現場

《由體而始,至體而成,自體而過》於德薩畫廊展覽現場

《由體而始,至體而成,自體而過》展覽現場

《由體而始,至體而成,自體而過》於德薩畫廊展覽現場

《由體而始,至體而成,自體而過》於德薩畫廊展覽現場

蘇詠寶,棲息地一號,2019,粘土、玉米芯,82 x 35 x 40 厘米

蘇詠寶,棲息地二號,2019,粘土、玉米芯,47 x 54 x 54 厘米

蘇詠寶,棲息地三號,2019,粘土、玉米芯,50 x 25 x 26 厘米

蘇詠寶,部分骨架,2019,未燒粘土,尺寸可變

蘇詠寶,變相狀態 階段一, 2019,石膏、木頭、170 x 122 厘米

蘇詠寶,變相狀態 階段二, 2019,石膏、木頭、170 x 122 厘米

蘇詠寶,變相狀態 階段三, 2019,石膏、木頭、170 x 122 厘米

關於

德薩畫廊榮幸地呈現香港藝術家蘇詠寶在畫廊舉辦的首個展《由體而始,至體而成,自體而過》,同時以此為第三屆德薩藝術家駐留項目(deSAR)畫上句點。展覽將延續藝術家對中醫藥材的持續探索,展出一系列最新創作的雕塑、經過精細雕刻的石膏以及大型沉浸式裝置作品。展覽通過對粟米須這一常見藥材的深入探究和多樣運用,虛構了一個考古現實,以全新視角審視時空與邏輯。展覽將於9月7日週六開幕。

走入畫廊,觀眾將邂逅由黏土及粟米棒製成的石化的棲息地和類似史前甲殼類動物的化石骨頭。掩埋在黏土中的粟米芯在燒製過程中解體,留下鱗片狀起伏的凹凸,彷彿一種古老未知的的動物或者昆蟲。這些誤導性的黏土雕塑敘述了一類高度進化的物種在這片土地上漫遊的往昔。在現代考古學的偽裝下,這些作品引導觀眾考量另一種現實,另一種時間尺度,思考自身認知能力裡的固有謬論。

沉浸式裝置作品《由體而始,至體而成,自體而過》繼續豐富這個關於粟米動物的架空敘事。這件裝置作品長8米,形似蠶繭,主要由乾燥的粟米須製成。粟米須原本是粟米的外殼。經過長達兩個多月的手工拆解與編織,粟米須從一種粗糙的雜草狀存在轉變成為輕薄透風的編織網。由此製成的粟繭富有動態,呼吸自如,如生物般自發地佔據畫廊內的牆面、地板及天花板。觀眾步入繭的空間,立刻被粟米須微甜的麝香氣味所纏繞,被光線的剎那變換所打動。這種體驗倒置了我們與粟米須的關係,我們無法像往常一樣向下打量,因而尺度被劇烈放大。在粟繭之內,個體仰視這個包圍自身的整體,身體如同被縮放至幼蟲的尺度。在這一扭曲的世界觀中穿行,我們不斷直面關乎物質、關乎自身與物質的相對關係的拷問,從而質疑所謂生命與非生命、假象與真實的本質。

最後展出的《變形的狀態》則是藝術家在石膏上雕刻而成的最新雕塑創作。作品描繪了粟米須分解與重組的物理過程,肌理柔和,有著如同畫作般的質感。作品試圖討論新生的萌發,亦意欲引導我們再次考量對生命與非生命的感知, 以此點題並結束此展覽。

 

請按此查看更多有關蘇詠寶的信息和展覽

請按此在線瀏覽圖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