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半參與群展《例外狀況:中國境況與藝術考察2017》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
梁半參與群展《例外狀況:中國境況與藝術考察2017》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於2017319日至201779日在大展廳、中展廳、長廊、甬道呈現群展「例外狀態:中國境況與藝術考察2017」,收錄23/組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立足於中國在全球化語境中的現實境況,探討「藝術」作為一種表達與行動的媒介,如何應對某種脆弱、動蕩而變化莫測的世界局勢,即持續醖釀、演變的「例外狀態」。本展覽建立在UCCA對當代藝術實踐的長期研究與考察的基礎上,延續「中堅:新世紀中國藝術的八個關鍵形象」(2009)、「ON OFF: 中國年輕藝術家的觀念與實踐」(2013)等每4年在UCCA舉辦一次的大型群展,試圖在2017年這一特殊的歷史性時刻將藝術實踐置於切近的社會現實中進行審視。展覽由UCCA館長田霏宇,以及UCCA策展人郭希、楊紫、李佳桓、王文菲聯合策劃。

 

展覽的中文標題“例外狀態”源於卡爾·施米特(Carl Schmitt),在吉奧喬·阿甘本(Giorgio Agamben)的論述中得到進一步延伸,指涉一種政治境況——其中,社會的既有法律與規章制度被驟然懸置,為某種臨時狀況所取代,並由此促成一種全新的現實。在現代歷史的進程中,例外狀態在危機時刻被強制執行;在當下,危機已變得司空見慣,正如曾被奉為普世價值的自由、平等與寬容在大規模槍擊案、流產的停戰協議、被僭越的法則與骯髒的選舉面前黯然失色。換言之,“例外狀態”與“常態”之間構成了一種辯證關係。而早在2015年,中國政府便引入“新常態”一詞描述中國經濟增長的狀態;儘管現下中國的經濟增長率與2000年代早期的盛況不可同日而語,但仍然優於其他大部分主要經濟體。面對愈發緊迫的動盪局勢,中國正以不容置疑的資本戰略與全球性部署做出回應——這或許將催生出藝術家們賴以生活與創作的另一重“例外狀態”,而這一狀態又恰恰根植於全球化狀況的日常性之中。


展覽的空間邏輯遵循源於作品本身的隱性時間敘事線索,試圖將現實置於一種更為宏觀的視域下,凸顯出“例外狀態”所蘊含的歷史邏輯:在此,“2017年”這一具體的時間節點被嵌入作品所承載的歷史軸線之中,觀眾得以通過作品的線索觀察過往的事件,審視當下的現狀,甚至體察某種不可預測的未來,讓不同時空與區域中的現實及其背後的意識形態進行對話,從而實現“視域的融合”。展覽的空間設計由李虎/OPEN建築事務所提供。作為國際化、跨領域的設計師團隊,OPEN建築事務所對UCCA的工業包豪斯風格建築進行深入研究,結合展覽的主題與展廳的結構特徵創造獨特的暗調展場,通過空間規劃、動線設定、燈光設計等手段,讓每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均獲得一個獨立的空間,在相互區隔的同時,彼此之間又形成某種呼應關係與清晰的節奏,從而以“星叢”的模式建構具有整體性的“例外狀態”。


UCCA甬道的空間被改造為一個名為“例外館”的公共空間,創造一個常設的“閱讀室”,陳列不同領域的讀者所推薦的書目,形成閱讀與交流的場域;在近四個月的展期內,以藝術、科技、政經、演出、文學、生活等主題為基本模塊,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學者、專家等人士針對這些主題持續地策劃一系列表演、講座、對話、音樂、舞蹈等活動與事件,不僅引導觀眾更為清晰地理解“例外狀態”的主題,更使他們更充分地參與到展覽與相關活動中。


UCCA首席執行官薛梅表示:“大型群展'例外狀態:中國境況與藝術考察2017'於UCCA建館10週年之際推出,UCCA全館以策展理念為中心,以當代藝術機構的社會責任為出發點,通過市場營銷、講解員、會員、公共項目、兒童教育項目、藝術衍生品、出版物等多版塊與維度將展覽推向社會大眾,肩負起UCCA推動當代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之使命,在中國與世界的劇烈轉型期向公眾展現全球化語境之下的中國面貌。此次展覽的成功舉辦一如既往地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是對UCCA建館10年來的展覽與製度等眾多嘗試的客觀肯定。我們藉此機會由衷地感謝創始人尤倫斯夫婦、UCCA工作人員,以及所有贊助理事、贊助單位與合作方對本次展覽之呈現的卓越貢獻。”

 

參展藝術家:

 

陳陳陳、崔潔、高磊、郭熙、陸明龍(Lawrence Lek)、李競雄、李琦、梁半、廖斐、連潔與恩佐·卡馬喬(Amy Lien & Enzo Camacho)、劉野夫、麻劍鋒、馬海蛟、索菲亞·阿爾瑪麗亞(Sophia Al-Maria)、苗穎、麥克斯·霍珀·施奈德(Max Hooper Schneider)、沈莘、曾吳(Wu Tsang)、王光旭、謝藍天(Lantian Xie)、姚清妹、張如怡、朱昶全

 

 

更多詳情,請點擊此處